烟台市文章资讯

透过《琅琊榜》中的礼仪细节,探寻古代官场礼仪的演变与文化内涵

2025-09-21 08:42:02 浏览次数:0
详细信息

我们透过《琅琊榜》这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剧,来深入探讨其中展现的礼仪细节,并由此探寻古代官场礼仪的演变历程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
《琅琊榜》中的礼仪细节:一个精致的窗口

《琅琊榜》之所以被誉为“良心剧”,其严谨考究的礼仪细节功不可没。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形式主义,而是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、地位、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规范:

称谓与敬语:

跪拜礼:

揖礼与拱手:

座次与方位:

朝会与奏对礼仪:

服饰与仪容:

透过细节看演变:古代官场礼仪的变迁

《琅琊榜》背景设定在架空的“大梁”,其礼仪主要参考了汉唐至宋明的制度,尤其是明代。古代官场礼仪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:

先秦:礼的奠基与贵族化

秦汉:制度化与皇权强化

魏晋南北朝:动荡中的融合与变异

隋唐:规范化与国际化

宋明:理学影响下的精细化与世俗化

清代:满汉交融与等级固化

文化内涵:礼仪背后的精神世界

古代官场礼仪绝非简单的形式,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:

“尊尊”与等级秩序: 这是官场礼仪最核心的内涵。通过称谓、跪拜、座次、行走等细节,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和强化君权至上、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等级制度。它维护着统治结构的稳定,是社会秩序在官场中的微观体现。所谓“礼者定贵贱,序尊卑”。

“亲亲”与宗法观念: 虽然官场以“尊尊”为主,但宗法社会的“亲亲”观念也渗透其中。如对师长的尊敬(如梅长苏对周玄清)、对同门、同乡、同年(科举同榜)的特殊情谊和礼仪,都带有宗法伦理的色彩。它试图在冰冷的等级关系中注入人情的温度。

儒家“礼治”思想的实践: 儒家认为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、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官场礼仪是儒家“礼治”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化。它要求官员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,通过外在的规范约束行为,进而内化为道德修养,最终达到“治国平天下”的目的。礼仪是“修身”的重要途径。

“和”与秩序稳定的追求: 儒家强调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。繁琐的礼仪规范,其深层目的之一是通过明确每个人的位置和行为边界,减少冲突,促进和谐(至少在表面和程序上),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。一套公认的礼仪规则,是官场运行的基本“操作系统”。

“名”与“实”的象征意义: 礼仪具有很强的象征性。一套官服、一个称谓、一个跪拜动作,不仅仅是形式,更是身份、地位、权力和责任的象征符号。它塑造了官员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形象。所谓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”。

“敬”与内在修养的体现: 虽然官场礼仪常被诟病为虚伪,但儒家理想中的“礼”是发自内心的“敬”(敬畏、恭敬)。《礼记·曲礼》开篇即言“毋不敬”。规范的礼仪动作,如揖让、垂目、措辞恭敬等,在理想状态下应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,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。剧中梅长苏即使在谋划复仇时,对梁帝、太皇太后、靖王(在身份暴露前)等也保持着符合身份的、近乎完美的礼仪,这既是一种伪装,也体现了其士族出身深入骨髓的教养。

结语

《琅琊榜》以其精雕细琢的礼仪细节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古代官场生态的窗口。这些细节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和儒家文化土壤之中。从先秦礼制的奠基,到秦汉的制度化、隋唐的规范化、宋明的精细化与理学化,再到明清的等级极致化,官场礼仪的演变深刻反映了皇权与相权(或官僚系统)关系的调整、社会等级结构的变迁以及主流意识形态(尤其是儒家思想)的发展。

其文化内涵,核心在于通过一套繁复而精密的符号系统,不断确认和强化“尊尊亲亲”的等级秩序与伦理纲常,实践儒家“礼治”的理想,追求“和”的秩序稳定,并赋予“名”以深刻的象征意义,最终指向个人(尤其是官员)内在“敬”的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。理解这些礼仪及其背后的演变与文化,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《琅琊榜》等优秀历史剧的艺术匠心,更能让我们深刻体悟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气质与运行逻辑。礼仪,是权力运行的无声语言,是社会结构的具象表达,更是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。

相关推荐